我的青春在田野⑤丨康雷:油菜籽“黑变黄”,亩均增油超10斤

2025-10-26 20:34:56

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通讯员 庹炼 青晓彤

深秋,日暖,正是油菜播种的好时候。10月25日,浏阳市沿溪镇花园村的地里,湖南农业大学“85后”教授康雷俯身挖穴、撒油菜种子、覆土,熟练程度不亚于老农民。


(资料图片)

记者注意到,深褐色的土壤里,一粒粒黄色的油菜种子十分醒目。而平时我们见到的油菜籽,一般是黑色的。

(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康雷(右一)在观察油菜苗长势。本文图片均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)

科学家日常研究中发现,油菜黄籽比黑籽含油量高,而且无色素,油质清亮。但是,什么原因导致油菜籽出现不同颜色?如何培育出黄籽油菜?一直是个谜。

“我们团队经过多年攻关,终于找到了让油菜籽变黄的基因密码。”康雷介绍,种植1亩黄籽油菜,比种植黑籽油菜能多产10余斤油,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

原来,油菜分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、白菜型油菜。因为产量高、抗性好,甘蓝型油菜广为种植,但它结出的是黑籽,榨出来的油黑乎乎的。目前市面上售卖的金黄色菜籽油,通常都经过了脱色处理,许多营养成分被带走。

(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忠松(左)和康雷(右)在实验室开展油菜育种实验。)

康雷和团队成员发现,我国西北、西南地区种植的芥菜型油菜中,有不少出现基因变异,结出了黄籽。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杂交,将黄籽性状导入甘蓝型油菜,创制出黄籽高含油新品种。”康雷说。

原理简单,操作起来并不容易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,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忠松团队在全世界范围搜集到1500多份芥菜型油菜资源。

“最难的就是基因鉴定,要在这么多资源里鉴定出控制油菜籽变黄的关键基因。”刘忠松说,我们知道基因有变异,也知道种出来的油菜有变异表现,难就难在找到变异表象与变异基因的关联,康雷在这中间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(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忠松(右一)和康雷(右二)在实验室观察油菜苗长势。)

6年来,康雷和团队完成了1500多份代表性芥菜型油菜资源鉴定,选择了700余份代表性材料进行多年种植考察。

“双胞胎之间都有差异,只有通过大范围种植,在对比试验中发现让油菜籽变黄的基因。”康雷说,每一份资源都要种植10株以上,还要在云南、新疆、甘肃、湖南等4个不同气候条件的地方种植,700多份资源至少要种28000株。

科学实验不同于普通农业种植,种植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会导致数据失真、后期工作白费。油菜播种、开花、收获这些环节,康雷都不敢假手于人。尤其是收获时,每一株油菜的株高、角果数、分枝数、菜籽颜色、每角粒数、种子粒重、种子含油率等信息,康雷都要亲手测量统计并详细记录。

(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康雷(右一)带领学生在地里观察油菜长势。)

农时一到,康雷便像候鸟一样,从祖国的西南飞到中南,再飞到西北。每年,康雷有一半以上光阴在地里。

云南天暖,花开得早。有时春节假期,康雷撇开家人,飞到了云南的油菜地里,心无旁骛地记录每一株油菜的花期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大量实验与观察中,康雷找到了控制黄籽的关键基因。但接下来的杂交转移难度依然很大。

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是两个不同的种,不能直接进行杂交,要运用回交、自交、再回交等多种遗传手段,直到出现稳定的黄籽材料。

培育出一个黄籽甘蓝型油菜品种,常常需要近10年时间。所幸,康雷和团队成员已培育出6个黄籽甘蓝型油菜品种。

此外,他们还利用芥菜生育期短的特性,培育出早熟品种湘油228号,生育期比普通品种短20天左右。“可以在种完双季稻、再生稻的冬闲里再种一季油菜,对我省油菜扩面具有重要意义。”刘忠松说。

责编:于淼

一审:于淼

二审:胡宇芬

三审:李伟锋
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
关键词: 快讯